当前位置

邵东县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•政府工作篇

    四十年沧桑巨变,四十年春华秋实。邵东沐浴改革的春风,舒展创新的双翼,昂首阔步,奋勇向前,取得了遐迩闻名的巨大成就,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邵东奇迹。

  经济腾飞篇

  改革开放的40年,是我县经济蓬勃发展的40年。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,坚持敢为人先的思想,创造了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县的“邵东”现象,书写了“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,哪里有邵东人哪里就有市场”的商界传奇,邵东赢得了“民营之都、商贸之城、百工之乡”的美誉,拥有全国可持续发展试验区、全国打火机和箱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基地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、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、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县、全省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等区域发展名片。随着改革的推进,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,创新创业春潮奔涌昭阳大地,2017年实现历史性突破,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四位。四十年前,邵东还是一个农业大县;四十年后,邵东已是一个工业强县。40年来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.77亿元增加到381.55亿元,年均增速达14.4%(按可比价为13.2%),第一产业从8929万元增加到53.32亿元,第二产业从5661万元增加到178.75亿元,第三产业从3156万元增加到149.47亿元;人均生产总值从117元增加到40827元,年均增长15.8%;财政总收入从1967万元增加到23.25亿元,年均增长12.7 %,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.44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从634万元增加到307.86亿元,年均增长23.6%,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奇迹。

  产业转型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40年。我县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不同发展时期的背景,不断调整发展战略,由“兴商强县”、“兴工强县”到“兴工旺商、富民强县”再到“兴工旺商、转型升级”;不断更新发展理念,由科学发展到绿色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,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促转型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已由40年前的50.3:31.9:17.8演进为14.0:46.8:39.2。农业发展一路提质增效。全县形成了优质稻、生猪、黄花菜、中药材等主导产业,产业基地遍地开花,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、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。2017年,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148家,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,市级龙头企业43家,实现总产值266.5亿元。拥有“全国粮食生产大县”“全国生猪调出大县”“全省产油大县”三顶帽子。工业发展一派欣欣向荣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小五金、打火机、皮具箱包、印刷、服装鞋业等产业独具特色,“1+4”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加速形成,注塑打火机出口全国第一,书包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60%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3D打印、新能源、机器人、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以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为依托,建成了博士工作站、快速加工中心、3D打印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,引进了锐科机器人、飞拓自动化、先临三维科技等一批技术研发企业,打造智能制造高地,加快“机器换人”,助推转型升级。2017年,全县现有规模工业企业380家,高新技术企业19家,实现工业总产值845.96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.5%,连续十一年获全省新型工业化先进县。“三产”发展一路高歌猛进。以国际商贸城、星沙物流园“一城一园”为核心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初步建成,以电子商务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的网络销售时代已经来临。2017年,全县有专业市场30多个,年成交额达300亿元,商贸限额以上企业228家,实现销售收入70.3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.89 亿元,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176个,微商从业人员2万多人,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,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。

  开放崛起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外向型经济、开放型经济强势崛起的40年。邵东作为湖南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县,既不沿边也不靠海,无地利之便,我县始终坚持合作共赢、开放互利的理念,从“筑巢引凤”到“腾笼换鸟”,推动出口从无到有,产品从农产品到小商品,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,开放水平逐步提升,逐步成为了邵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、湖南内陆开放的新高地。近年来,我县主动对接“一带一路”,落实省“五大开放行动”,加强国际产能合作,在泰国、老挝建立两个工业园区,在巴基斯坦、缅甸、老挝投资矿业、红木加工厂;成功打造了打火机和箱包两个国家级出口基地,基地聚集了打火机生产出口企业16家,年产打火机50亿只,箱包行业外贸企业56家,年产值达60亿元;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·五金机电国际博览会,展会经济“首秀”取得空前效果。2017年,我县有实绩的外贸企业达到118家,在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中心110个,实现进出口总额6.8亿美元,境外投资企业达228家,中方投资2.55亿美元。保税仓库和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,奠定开放经济的坚实基础。

  城镇新貌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。1978年,全县城镇面积仅2.6平方公里,县城只有两条街道,合计里程1.2公里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年来,县委县政府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导向,以“东进、西连、北扩、南优”的规划为引领,以城市综合整治为抓手,加快建设步伐,加大整治力度,城市地标拔地而起,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,公园、广场、公共休闲场所不断增多,马路市场整治、小街小巷改造、棚户区改造强力推进,城镇规模不断扩张,城镇形象不断改观,县城品位不断提升,城镇面貌日新月异,县城由“弾丸之地”发展成为全省规划的7个“50万人口、50平方公里”县城之一。至2017年,城镇化率53.8%,县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,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,建成区绿地率为39%,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为10.3公里/平方公里,建成区道路面积率为17.26%,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。

  路网升级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道路交通飞速发展的40年。四十年前,邵东境内没有一条水泥硬化公路,大多乡村没有通公路,出门靠走,对话靠吼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,高速高铁、通乡通村公路飞速发展,打通外出“盲肠”,畅通内部循环,人民出行方便快捷。至2017年,娄邵铁路、怀邵衡铁路,潭邵高速、衡邵高速贯穿全境,从邵东出发,到北京、上海、昆明不超过7小时,到深圳、广州不超过5小时,到省会长沙70分钟;320国道,226、227、333、336、549省道,县道纵横交错,县内乡镇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;通村公路全部水泥硬化,大部分行政村实现到组到户,全县通村公路里程达2379公里,人民群众彻底告别了下雨“水泥路”、天晴“扬灰路”的时代。

  民生改善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40年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县致力于民生事业发展,教育“普九”全覆盖,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,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,城乡低保应保尽保,脱贫攻坚战有序推进,“一村一辅警”工作全面落实,人民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全面提升。至2017年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100元、18945元,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56.54亿元,贫困人口减少到23074人,小康实现程度97.3%,农业机械化率达70.6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98%以内,人民的负担轻了、口袋满了、就业好了;92.48万农村人口实现安全饮水,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,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,牛马司、廉桥、流泽、周官桥、仙槎桥等乡镇已开通天然气,半数以上的行政村安装了照明路灯,农村水、电、路、气、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;教育资源更加均衡,高考综合成绩连续15年居全市之首,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,居民健康建档率达80.4%,光纤宽带村村通、广播村村响、体育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全覆盖,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,人民生活更加殷实,公共产品更加丰富。

  生态文明篇

  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县着力优化环境、建设宜居城市的40年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,坚持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,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。近年来,我县相继开展“四边五年”绿色行动、“蓝天·碧水”保卫战、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等一系列生态建设、保护、治理行动,做到了城乡绿化“一体化”建设、城镇污水管网“一齐覆盖”、城乡垃圾“一个桶子”收集,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生态文明不断推进。至2017年,全县国土绿化率达40.6%,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%,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,开创了我县生态文明新时代。

 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,是邵东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、城乡面貌改观最大的四十年。四十年的发展经历表明,只有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行动指南,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,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灵魂,推动高质量发展,事业才会成功,人民才会幸福。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中国玉竹之乡
  • 中国楹联文化县
  • 商贸之都
  • 代表委员风采
  • 邵东政务
  • 文明邵东
  • 图片邵东
  • 影像邵东
  • 邵东文艺
  • 天下邵东人
  • 学习园地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邵东风貌
  • 书记市长报道集
  • 邵东生活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东网首页